遠景基金會

Published 2020/09/24

「川普政府印太軍事戰略演變及對臺之期待」座談會紀要

本會於9月舉辦「川普政府印太軍事戰略演變及對臺之期待」座談會紀要

一、 川普政府印太軍事戰略演變

(一)川普政府向盟友強調美國並非提供「戰略依靠」:美國為強化與印太區域國家戰略及軍事合作,藉2018年「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強調,美國盼與區域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而非提供「戰略依靠」。

(二)美國雖自認為「現狀強權」惟已意識到中國將構成威脅:美國防部2019年公布「印太戰略報告(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將「尊重所有國家之主權與獨立」置於「和平解決爭端」及「自由公平對等貿易」等目標之前,有重申美國仍是「現狀強權(status quo power)」之意涵。另美國將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強權(revisionist power)」,則係意識到中國將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之競爭者(peer competitor)」,「修正主義」一詞則隱含美中「冷戰」的意義。

(三)華府自認其與俄、中競爭之長期優勢消逝:華府調整戰略方針之原因係,自認美國相對俄、中等競爭者之軍事優勢在近20年間有所消逝,不得不鼓勵盟邦更積極建構能力,且其戰略視野自亞太擴展至印太區域。為建構相輔相成之軍事能力,美國將盟邦定位為「平戰均具意義之兵力乘數(force multiplier for peace and interoperability)」,並提出結構概念,盟邦則貢獻互補兵力、區域關係及情報。

(四)美國欲建構圍堵中國之同盟體系將面臨複雜挑戰:由於美國與盟邦關係之性質及親疏程度不同,例如美日及美韓均具軍事協防條約,然各自戰略環境大相逕庭,日韓之間更有嫌隙,而新加坡、越南及印度等國家並非美國條約盟邦,故華府欲構建出足以圍堵中國的同盟體系須採用不同模式,過程將極具複雜性及挑戰性。

二、 川普政府對臺灣之態度轉變

(一)臺美合作旨在協助臺灣抵抗中國脅迫:美國與同盟之間合作密切程度不同,例如美菲合作僅止於低端的訓練、反恐作戰等領域,與日本則可共同研發武器並進行網路與太空領域合作,但美日合作卻不如美澳合作,可進入聯盟作戰、情報合作及研發專屬武器等層次。而美國現階段與臺灣合作旨在協助臺灣評估並獲得充足防衛能力,以有效抵抗中國以武力或其他形式脅迫。

(二)中國軍事威脅的急迫性使臺灣在華府政策圈能見度提高:最近臺美軍事及戰略合作關係明顯升溫,例如川普政府於7月24日批准放寬武裝無人機出口管制,該政策宣布後7天,美旋即向臺灣提出MQ-9B無人機報價,使臺灣成為該政策首個受益國;該政策之鬆綁不僅使美對臺輸出大型無人機有法可循,且政策提出後對臺提出報價之時間點,或顯示美對中國軍事威脅評估之急迫性有所提昇。

三、 美國對臺灣之期待及要求

(一)持續要求臺灣提高軍事預算:臺灣軍事預算占GDP比例僅2.3%,低於安全威脅情勢與我國相當甚至比我國嚴峻之國家,例如以色列之5.3%、新加坡之3.14%及南韓之2.7%,若以國民平均國防支出衡量,我國係每人531美元,低於以色列之2,400美元、新加坡之1,930美元及南韓之849美元,美國自小布希時代即不斷敦促臺灣提高國防經費支出。

(二)美國希望臺灣採納「創新、非對稱」之防禦策略:美國近10年不斷要求臺灣採納「創新、非對稱」之防禦策略,近年美國同意出售M1A2戰車及F-16戰機,以及表態支持臺灣「潛艦國造」之際,亦強調臺灣亟需其他成本低、效益高、期程短且存活率高的非對稱防禦能力,而最近我國排入預算購置魚叉岸防飛彈或智慧型水雷,均是美方曾建議的軍備,此資源並未投入臺灣自行研發生產的方案,顯示美國或有介入。

(三)臺美須確保雙方指管通情監偵及後勤系統相容共通:鑑於臺美之間不存在正式協防合作關係已超過40年,在無法進行經常性、大規模之聯合演訓及共同制定作戰計畫的狀況下,目前僅能確保兩軍準則協調統一,且指管通情監偵(C4ISR)及後備系統能相容共通,而美國建議我方軍購MQ-9大型無人機,亦有促使臺灣與美國及盟邦採用相同裝備,建構共通C4ISR能量之意味。

(四)美國希望臺灣強化因應短期風險能力:美國認為臺灣面臨之短期風險高,臺灣卻過度投入戰機、高教機、潛艦或大型水面艦之研發製造,應強化反裝甲飛彈、便攜式防空飛彈、空對空、防空及反艦飛彈等;另美國認為臺灣之戰備存量不敷高強度軍事衝突所需,故希望臺灣提升戰備存量、後勤、訓練及情報能力。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