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蔡文軒(Wen-hsuan Tsai)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Published 2023/12/21

中國人大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法》對在陸台民的可能影響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於今年10月24日表決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法》,將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圖片來源: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0928.htm)

 

中國人大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法》對在陸台民的可能影響


蔡文軒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2023年10月,中共人大常委會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法》。該法從規範方面制定廣泛的愛國教育內容、涵蓋群體及各單位的職責範疇,意在釐清愛國的定義,並強化民眾的國家認同。其中,涉及台灣部分,提及要增強台胞對統一的認識,並加強推進相關政策宣傳。從該法其他條文觀察,愛國教育的施展主要集中於教育和企業系統。以台灣民眾而言,目前在陸就業與就學者應是主要對象,故以下探討《愛國主義教育法》意涵後,將集中於討論該族群可能受到的影響。

《愛國主義教育法》之意涵

 中共提倡愛國教育,最早是在六四事件後,針對青少年的宣傳和教育政策。在習近平時代,愛國教育成為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主張下的重要一環,著重於塑造人民的正確歷史觀、民族觀與文化觀,強化在新形勢之下愛國和愛黨的統一性。《愛國主義教育法》基本上匯合了上述重點,從教育內容、目標、要求,以及各部門的工作職責進行規範,也闡明了適用的族群,以及相關支持措施。較不明確的部分在於罰則,條文中僅規定部門單位應針對違反者進行制止與處分,這使得違反該法後果的解釋空間相當模糊。

 在該法當中,還羅列了增進愛國主義的方式。如地方基層與部門應於春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等重要節日舉辦民俗活動;如遇國家重大慶典,應依法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教育機關應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教育過程;企業單位應針對勞動精神和經營管理方面開展愛國教育;以及網路供應商應加強愛國內容的製作與傳播。這些規定一來以政策滲透了個人、家庭、市場與行政,二來透過了國家能力動員社會,共襄盛舉這場愛國饗宴。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教育法》所針對的群體不僅是青少年族群與公職人員,還涵蓋了已在職場工作的成人及國家事業單位的專業人員。雖然從法條上來看,愛國與否的界定相當模糊,但這無疑是一部全面性的法規範,從公部門到私領域均納入了管制範圍,且條文詮釋的空間相當廣泛。

對在陸台民的影響

 《愛國主義教育法》即將於明年1月開始實施,大批在陸求學和工作的台灣民眾勢必會逐漸感受到中共意欲統戰、統一的力道。對學生族群而言,校內愛國教育活動絕對是無法避免的一環。越多的教育機關將教材編寫、考試評價納入教育教學實踐環節,並舉辦相關座談會、論壇講座、主題班會、黨團組織與網路平台等生活形式,甚而邀請公安部門的人員到課堂上宣講,藉由「融合課程、融入教材、融進腦心」增強愛黨愛國情感。一些高教院校的學生自治會被要求解散,或從事愛國活動。更甚,學術機構中批判思考和辯論的訓練亦被迫停止,這些都是愛國主義教育下的校園實況。同樣的情形,在港版《國安法》生效後已經出現,許多在港台生和居民在接受媒體訪談時,均表示曾遭遇類似情況。

 愛國教育的最終目的,事實上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目標。學校和企業單位開始普遍地開設愛國與國安相關課程與訓練。對台生與台商來說,這種氛圍塑造的政治正確,使其發言時必須先自我審查,注意是否透露出不符合紅色思維的言行。此外,他們也可能開始面臨被迫表態的窘境。近年來民族主義高漲的情況下,大陸人民對祖國統一相關議題更加重視,這種整體社會氛圍可能使得在陸台灣民眾在一般日常的交往上面臨選擇或認同的難題。由此,在陸台人社群亦可能面臨社會對立的問題。部分大陸民眾在愛國情緒下於社群平台發表激進言論,進一步加深台人在陸生活的恐懼與威脅感。

中共全面布下愛國主義教育

 整體來說,中共全面布下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希望透過歷史、文化與紅色經驗的薰陶,來製造在陸台民的歸屬感。然而,台生與台商基於本身背景,大多與台灣有更深厚的連結或實際生活經驗。因此這種統戰的手法,主要用意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其認同,或至少使其不敢鼓吹、提倡與表態自身的政治立場。如此作法能在大陸內部產生社會穩定的作用,且一旦威嚇感產生,在陸台民即使返台或旅居海外,也會基於自身利益與人身安全而「不敢妄言」。然而,胡蘿蔔加大棒是一貫策略,軟的一手依然積極體現在促融方面。

 近日發布的〈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即是透過居住申請程序的簡化來鼓勵台胞留下。從此視角看來,《愛國主義教育法》對在陸台民之影響可能較集中於嚇阻政治性發言,而不會真正達到使其成為「天然統」的成效。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