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俄烏戰爭短期加大各國通膨壓力,事實上從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就已經宣告全球過去三十年的低物價時代即將結束。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面對不再低物價時代下臺灣企業的思惟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過去三十年全球低物價的時代已經結束
歐美在新冠疫情趨緩後需求大爆發,但供應鏈的不順暢嚴重影響到供給面;加上俄烏戰爭引發石油與大宗商品價格雙雙飆漲,使得歐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創高。2月份美國的CPI來到7.9%的40年新高,歐元區則是來到7.5%,是歐元區成立已來的新高。而這一波通膨也慢慢傳遞到亞洲,使得亞洲多國通膨壓力也不斷加重!例如韓國3月CPI為2011年12月後首次突破4%大關。此外菲律賓3月通膨率也上升至4%,創下6個月最高。另外泰國CPI更攀高到5.73%,再度改寫13年新高紀錄。而臺灣的物價相對溫和,去年11月達到2013年2月以來新高的2.84%,雖已連續四季超過央行2%的警戒線,但由於近三年臺灣經濟成長率相對其他國家較佳,因此通膨壓力相對其他國家較低。
雖然疫情與俄烏戰爭短期加大各國通膨壓力,但事實上從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就已經宣告全球過去三十年的低物價時代即將結束。除了美國將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外,中國近年來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生產優勢不再;此外,從中國不放棄不公平補貼以及這次俄烏戰爭中國的態度來看,中國的供應鏈已被主要先進國家歸為不可靠的供應鏈。即使我們對中國政府對其企業進行不公平補貼忿忿不平,但不可否認過去中國確實生產大量且低成本的商品到全球貿易市場,也是過去三十年全球物價相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全世界為了減低全球氣候異常的速度所必須支付的綠色成本,也使得未來全球低物價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臺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知名度大幅增加
既然未來全球低物價時代已經過去,為了反應生產成本與為員工加薪以留住人才,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勢必要漲價。當產品價格上漲時,消費者的購買數量甚至意願均可能下降;或是既使要買,在價格相近下,也會買品質較好的產品。此時對企業而言,如何在眾多競爭對手中凸顯自家產品的差異性就特別重要。
從2018年3月的美中貿易戰到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Taiwan」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知名度均大幅提高,也使得Made in Taiwan的產品在全球貿易市場可以有相較於過去較高的售價,甚至同時提高臺灣企業的匯率轉嫁能力。例如近十年臺灣的出口物價指數最高發生在2012年的122.73(2016年=100),此後逐年下跌,在2020年來到最低的98.45。2021年在歐美疫後需求快速復甦下,臺灣憑藉著可信賴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出口值大幅增加三成,同時出口物價指數亦快速回升到106.94。其中主要出口產品-機器、電機、電視影像及聲音記錄機等設備的出口價格指數則是增加6.52%,比新台幣升值的幅度5.26%來的高。
現在是臺灣企業全面發展品牌的最好時機
臺灣企業長期以來大都為國際品牌大廠進行OEM(專業委託代工)或ODM(原廠委託設計製這)為主,雖然透過供應鏈管理能力亦有不錯的成績,但毛利率仍較其上游品牌客戶低很多。而發展品牌是臺灣企業凸顯產品差異性的不二法門,也是實現產品真正價值的唯一方法。
根據經濟部品牌臺灣發展計畫近十年所蒐集的超過2,000家品牌企業資訊與協助超過550家企業發展品牌的經驗可知,臺灣企業要發展國際品牌最重要的成功關鍵因素是企業主的腦袋及意志力,簡而言之就是老闆是否有轉變其OEM、ODM為OBM(自有品牌)的思惟,同時將其發展品牌當作終身志業而不是只有如買廣告般的曇花一現。其次則是企業的產品力: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在同業中有足夠競爭力的產品,否則別想談發展品牌。這是因為好的品牌必須建立在好的產品品質上;最後,也是很重要的是企業的品牌溝通力。好的產品必須經過對內、對外進行好的溝通才能將產品的真的價值發揮出來,也就是賣出好價格。而溝通的對象包括終端消費者、企業的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企業股東、員工、經銷商、代理商等,使大家對於企業發展的品牌認知、產品服務有一致性的感受。
發展國際品牌並不容易,但現在真的是臺灣企業全面發展國際品牌最好的時機點,也是臺灣產業能否在國際市場實現真正價值的重要契機,更是臺灣企業在未來不再低物價時代下必須要有的策略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