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黃恩浩(An-hao Huang) 國防安全研究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Published 2021/03/10

簡析中國對澳洲的經濟制裁之影響與未來發展

中方拒購澳洲煤礦後,使其國內煤礦供給量不足,造成冬季大量限電。
圖片來源Pixabay。

  
  
簡析中國對澳洲的經濟制裁之影響與未來發展
 


黃恩浩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1/3

 

       2017年可以說是澳洲與中國友好關係走向緊張的分水嶺,影響雙方近年關係轉變的內外因素有很多,像是澳洲自由黨上臺後一改工黨政府時期的親中作為、中國商人以金錢收買澳洲國會議員並影響大選、澳洲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參與5G網路建設、美國川普政府上臺後開始推動印太戰略牽制中國擴張,並對中國進行貿易戰、澳洲同意美國在北領地達爾文駐軍與使用軍事基地、澳洲配合美國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美澳等民主國家對中國銳實力擴張的因應、澳洲支持在香港、臺灣、西藏和新疆問題,以及中國爆發新冠肺炎對全世界的衝擊等等。而2020年,這年更是澳中關係惡化的關鍵年,澳洲響應美國呼籲調查新冠病毒源頭將矛頭指向中國,要求北京應就病毒源頭進行調查,中國被激怒後就開始以反傾銷和補貼為名義,先對澳洲出口至中國的大麥課徵80%關稅,隨後接著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制裁」,雙方關係因此進入1972年建交以來最低點。

       中國從2020年上半年開始對澳洲實施經濟制裁,限制澳洲的紅酒、大麥、牛肉、龍蝦、木材、棉花、煤礦等產品進口。從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進行貿易戰的主軸來看,中國對澳洲實施經濟制裁可以說是對美中貿易戰的報復,亦可以視為是美中貿易戰的另一個分支。因為澳洲是美國在印太區域最忠實的盟友,中國又是澳洲最大的貿易進出口夥伴,但澳洲只是中國一個相對較小的貿易夥伴,加上澳洲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總是採取「安全傾美、經濟傾中」的兩手策略,導致中國將澳洲視為是西方民主國家與美國印太戰略的軟肋。中國對澳洲採經濟制裁手段主要的原因,除了試圖強迫澳洲在抗中政策上改變立場,也就是說藉「以民逼官」和「以經逼政」方式讓澳洲社會施壓政府並離間澳美關係之外;再者,藉此「殺雞儆猴」方式向區域傳達,中國可藉由影響美國盟邦的經貿為槓桿,來弱化美國印太戰略聯盟。

       這次中國對澳洲經濟制裁忽略了國際經濟「相互依賴」與「比較利益」原則的制約性。對經貿關係影響而言,中方對澳方目前經濟制裁項目以農產品與煤礦為最大宗,並未明確擴及到鐵礦石與天然氣這項重要物資。澳洲農產品對中方有其替代性,所以中國對澳洲農產品制裁或許會對澳洲造成一定損失,但只要澳洲能開拓其他市場或進行市場轉移,這中方制裁項目對澳方影響則可降低。煤礦就不同了,中國有40%的煤礦來自澳洲,中方拒購澳洲煤礦後,使其國內煤礦供給量不足,造成冬季大量限電,儘管緊急向區域產煤國家購入,但價格卻高於澳方的價格。更甚者,大部分區域國家的煤礦都是向澳洲採購,造成中國是高價向他國間接進口澳洲煤礦。鐵礦是中國重工業發展的重要原料,澳洲出口全世界的鐵礦,有約30%進入中國,而這30%鐵礦卻是占中國進口鐵礦約65%,而中國有約46%的天然氣也是來自澳洲,一旦中國拒買澳洲鐵礦與天然氣,最大受害者將是中國。其實這場中國單方面對澳洲經濟制裁,更明白顯示出了中國對澳洲礦產的高度依賴性。

        最後,由於澳洲是個中型國家,美澳關係一直是澳洲安全的主要支柱,在澳美關係是建構澳洲安全的重要前提下,中方對澳方的經濟制裁的未來發展,實可以分短期與長期兩部分來看。就短期而言,若2021年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後對中國的貿易戰告一段落且美中關係不再緊張,中澳經貿交鋒亦會隨之緩和,雙方的經濟損失並不會太大。就長期而言,若拜登政府延續川普政府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這則會牽動印太區域經貿發展與市場的重組,中澳之間的貿易衝突將可能持續不斷,雙方的損失將可能會不斷擴大。隨著中國政軍經影響力的不斷擴張,為降低過度依賴中國經貿市場風險,澳洲當局已經在設法尋求其他市場,像是印度或是其他區域國家,然而澳洲是否能夠順利且有效轉移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則有待後續觀察。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