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真主黨好不容易在美法兩國的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並於11月27日正式生效。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片刻停頓:從以黎停火協議看戰爭的永恆詩篇
譚偉恩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黎巴嫩南部是真主黨(Hezbollah)的據點;這個組織被許多西方國家視為是恐怖組織(部分遜尼派的穆斯林國家也如此認為),但在黎國有將近十萬的支持者,同時還有自己的電視臺及治理黎南地區的行政制度。1948年以色列正式建國後引發多次與巴勒斯坦的武裝衝突,不少巴勒斯坦人逃離至北方鄰國黎巴嫩,數十年下來積累人數逾數十萬,形成據點,成為當前真主黨的勢力根源。真主黨和哈瑪斯(Hamas)皆是「反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的一員,從派系的角度來看,均是親伊朗的什葉派激進團體,而伊朗的支持對於真主黨如今能成為黎巴嫩境內唯一的武裝組織至為關鍵。
停火協議旋即可能化為泡影
真主黨在1992年之後進入黎巴嫩的國會,持續擁有一定數量之席次(約15席上下),目前代表什葉派在黎國作為第三大政黨。2009年,國會透過投票程序取得共識,接受真主黨以持有武裝的狀態存在。這意謂著,黎巴嫩雖然有自己的國家軍隊,但慮及複雜之宗教與政治因素,不得不許可一個武裝的真主黨在國內形成「國中之國」。文獻上因此有論者認為,伊朗可以透過真主黨來干預黎巴嫩的內政,進而左右中東地區的和平與衝突。從過去一週的情勢變化觀之,此論點可以說是真知灼見,蓋以色列和真主黨好不容易在美法兩國的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並於11月27日正式生效,讓飽受戰火之苦的百姓重新燃起和平得以恢復之希望,但旋即一切又化為泡影。
詳言之,根據上開停火協議內容,以國軍方有60天的時間完成從黎南地區的撤軍行動,期間黎巴嫩的任何組織不得對以方進行軍事攻擊。國際社會幾乎各方皆在第一時間給予此協議正面之肯定,例如黎巴嫩總理米卡提(Najib Mikati)表示,停火協議對於恢復區域穩定至關重要,感謝美法力促。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格赫里(Esmaeil Baghaei)在聲明中指出,樂見以色列停止對黎巴嫩的侵略,並強調伊朗對黎巴嫩人民抵禦行動的堅定支持。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以「極為振奮人心的消息」來形容停火協議的達成,並認為黎國政府將有機會強化國內安全。然而,協議生效不到24小時(11月28日),以色列軍方便指控上述停火協議遭到違反,而真主黨也反控以方的坦克向黎南地區進行軍事攻擊。
涉足衝突的各方為了 「復仇」在戰鬥
「停火」在中東地區,尤其是在加薩走郎一帶或以色列與什葉派的穆斯林勢力之間,是得不到土壤滋養的芽苗;「和平」自然是更難以企求或實現的烏托邦。涉足衝突的各方不只是為了土地、水資源或其它物質性利益在拼命,也同時是為了 「復仇」在戰鬥。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非常有韌性,但也都極度欠缺彈性;他們總是牢記對方過去加諸於己的傷害並堅信自己有權在同一塊土地上建立只屬於自己的家園。在這樣的前提下,極端宗教信仰與激進民族主義獲得了滋養,而和平卻幾乎無法被看到有任何可能性。因此,只會是一場完全看不到盡頭,也是無法畫下休止符的殺戮。
鑑於以色列與真主黨之間的衝突已有數十年歷史,加上以色列當前在中東地區涉及之敵對勢力(包括與國家及非國家組織的武裝對抗)有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葉門,以及巴勒斯坦,中東情勢已很難從混亂失序中重返和平穩定。若再考量美國、俄羅斯及北京當局等外部勢力也會介入這些中東國家的恩恩怨怨,區域動盪是必然之結果,甚至還有可能激化全球各地出現反猶太或反穆斯林的運動,影響之鉅不可輕忽。
數個世紀以前,哲人亞里斯多德曾說過:「和平遠比戰爭更難」(peace is more difficult than war),此語如今看來依舊是真理。對以黎無數平民百姓而言,數十年來的戰禍之苦已成為悲劇性的日常;他們的生活被惡性循環的衝突所困,生命支離破碎,自己或親人不是喪生、受傷、無家可歸,就是因非己所選的戰爭而陷入赤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