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 崔進揆(Chin-Kuei Tsui)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Published 2024/05/23

伊以軍事行動與中東諸國互動關係簡評

以色列在2024年4月1日對伊朗駐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外交使領館發動空襲,目標鎖定伊朗革命衛隊的高階將領和官員。(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Israeli_bombing_of_the_Iranian_embassy_in_Damascus#/media/File:2024_Iranian_consulate_airstrike_in_Damascus.jpg)

 

 

伊以軍事行動與中東諸國互動關係簡評

 

崔進揆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以色列在2024年4月1日對伊朗駐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外交使領館發動空襲,目標鎖定伊朗革命衛隊(IRGC)的高階將領和官員。針對使領館遇襲事件,伊朗於4月13日對以色列展開軍事報復,數量超過300架次的無人機、彈道飛彈、巡弋飛彈自伊朗本土射向以色列。伊、以兩國的軍事行動實際具有特殊意義,亦是兩國向彼此和國際社會傳遞重要訊息的手段。伊、以兩國關係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就長期不睦,兩國領導階層甚至相互敵視,但卻從未對彼此發動直接、正面的軍事攻擊。2024年4月的軍事行動不僅是以色列首度以公開的方式攻擊伊朗,也是伊朗首次自本土展開針對以色列的軍事打擊任務。藉由採取軍事行動,兩國領導階層欲建立「嚇阻」(deterrence)的效度和可信度,確立政治和軍事報復的威信。

 對以色列而言,伊朗革命衛隊的存在就是以色列國家安全的重要威脅。以色列和西方國家指控伊朗革命衛隊長期在中東地區從事組織、訓練和援助反以色列、猶太和西方國家的民兵組織與團體,而哈瑪斯(Hamas)、真主黨(Hezbollah)、胡塞組織(Houthi Movement)過去也曾多次策劃針對以色列和西方國家的軍事行動,造成人員的傷亡和國家利益的侵害,因此斬首行動有破壞伊朗革命衛隊行動能力、推進加薩地區戰事的必要性。

 對伊朗而言,軍事報復有捍衛國家主權、宣洩民族情緒的政治考量。外交使領館在國際法中一般被視為是國家領土、主權的延伸,採取軍事作為是伊朗回應使領館被炸、國家主權遭到侵犯的反制措施。伊朗因為核子進程問題長期遭到西方國家的制裁,近年又因人權、女權等議題飽受國際社會的質疑和批評,使領館被炸事件在伊朗引發公憤,群眾上街表達對以色列和親以西方國家的不滿。軍事報復是伊朗政府掌控輿論,宣洩民族情緒,以及維持政權穩定的手段。

中東諸國互動關係:經貿利益影響政策作為

 伊以軍事行動另一關注重點是阿拉伯諸國的角色和作為。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皆啟動防空系統和出動軍機來攔截伊朗的軍事飛行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據信也在伊朗發起攻擊前,就對以色列和西方國家提供關鍵的情報。伊、以兩國領土並未接壤,伊朗無人機和飛彈欲對以色列進行攻擊,勢必飛越鄰國領空,而相關作為就涉及了阿拉伯諸國的主權問題。參與攔截和擊落伊朗軍事飛行物,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一方面展現領土、主權不容侵犯的決心,一方面向伊、以兩國傳達不希望涉入兩國敵對軍事行動的訊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曾在2020年與以色列簽署《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安全、情報領域的交流是兩國關係正常化後的合作項目,因此對以色列提供關鍵情報,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具體落實協議內容、實踐兩國關係正常化之手段。

遜尼阿拉伯國家之立場

 遜尼阿拉伯國家在伊、以軍事行動中的表現也顯示,雖然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在2023年達成和解協議,但伊斯蘭遜尼、什葉的宗教認同分歧依舊存在,除彼此互信不足外,也實際影響諸國的互動關係。遜尼阿拉伯國家自以哈衝突爆發後一直未對以色列採取具體的制裁措施,除了因為阿以關係正常化發展的趨勢潮流外,對於以色列的經貿依賴也制約遜尼阿拉伯國家的外交政策。約旦和埃及都是水資源、天然氣並不充裕的國家,兩國在水和天然氣資源上極度依賴以色列的供應,若遭到以色列的政治報復,切斷水和天然氣的供給,兩國經濟發展和日常民生都將受創。另,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以色列間的經貿往來亦非常密切,兩國近年推動的經濟轉型與改革計畫也極需以色列和美國的協助與支持。經貿上對以色列的依賴,以及商業利益的考量影響兩國對以哈衝突、伊以軍事行動的回應。因為政治問題而得罪以色列和美國,繼而影響經濟、民生的發展,實際並不符合遜尼阿拉伯國家當前的利益。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