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薛健吾(Chien-wu Alex Hsueh)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 黎寶文(Pao-wen Li)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
  • 林佾靜(Yi-ching Lin)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博士
Published 2024/08/27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5卷第3期

「權力變化」與「中美衝突」之間的關係:
領導人、國內政治和區域地緣政治因素的重要性


薛健吾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摘 要

  本文比較「結構現實主義」、「權力轉移理論」、「權力動態差異理論」和「攻勢現實主義」等四個以「結構因素」(相對權力變化)來預測大國衝突的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假設,再根據中、美雙方在各種客觀權力指標上的相對權力變化來比對其與雙邊衝突模式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第一,若以「經購買力平價校正後的GDP」來測量中、美兩國的相對權力變化,則「攻勢現實主義」的預測最為接近今日中、美之間的衝突模式;第二,除了「經購買力平價校正後的GDP」這個指標之外,其他所有各種客觀權力指標的變化,都與這四個主流理論對於衝突模式的預測不相符。這些發現說明,雖然「結構因素」無疑是中、美之間出現衝突的大背景,但近年來中、美雙方快速增長的衝突更可能較多來自於「領導人」、「國內政治」或「區域地緣政治」因素的變化。

關鍵詞:中美競爭、結構現實主義、權力轉移理論、權力動態差異理論、攻勢現實主義

 

探究美國對中國採取衝突或合作政策的質性比較分析

 

黎寶文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

摘 要

 冷戰迄今,美國對中政策由對抗走向交往,再走向戰略對抗,促成美國對中政策之衝突與合作之產出條件為何?本文以權力轉移與持久性敵對關係之學理建立分析架構,運用模糊集質性比較分析法,以集合論與布林運算為基礎,比較美國歷屆總統對中政策之各式條件組合,得出美國對中衝突或合作各自之必要、充分條件為何。本文分析結果顯示,「中國不滿美中關係」與「缺乏共同敵人」同時成立是美國對中衝突的充分條件;「中國滿意美中關係」、「存在共同敵人」各自是美國對中合作之充分條件。

關鍵詞:美中關係、美國外交政策、權力轉移、持久性敵對、質性比較分析

 


緬甸軍事政變及內戰情勢發展:
民族武裝團體的角色

林佾靜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博士)

摘 要

 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於2021年2月1日發動軍事政變,罷黜翁山蘇姬主導的民選政府並採行軍事鎮壓,終結緬甸自2010年推動的民主化,全國反抗運動集結擴大,隨著全民盟結合少數民族成立的全國團結政府成為對抗軍政府的影子政府及和平抗爭失效,致使各方訴諸武裝對抗,擴大成為內戰狀態。又隨著國內衝突危機升高,軍方及反對力量都在尋求代表合法政府的正當性,民族武裝團體的政治及軍事影響力獲得高度重視,長期被視為破壞國家統一與和平的叛亂角色,轉變為衝突危機解決及開創國家新局的關鍵角色。本文將探討民族武裝團體對於緬甸軍事政變的回應,及其對於後政變時期政治局勢的影響層面。

關鍵詞:軍事政變、軍政府、全國團結政府、民族團結團體、武裝對抗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