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1/10/20

中國會調整不首先使用的核武原則?

媒體報導中國在新疆大量挖洞,被認為是中國要大量設置核武發射井,以部署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圖片來源:https://fas.org/blogs/security/2021/07/china-is-building-a-second-nuclear-missile-silo-field/

 
 

中國會調整不首先使用的核武原則?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近期兩件關於中國核武發展的報導引起世人注意。第一是媒體報導中國在新疆大量挖洞,被認為是中國要大量設置核武發射井,以部署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第二是前中國裁軍大使,後來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的沙祖康在美、英、澳洲三國於9月15日簽訂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後,建議中國要檢討對美國的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

  沙祖康說:「對於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我們是否可以再審視一下這一政策,作些微調?比如,我們關於對核國家無條件不首先使用和對無核武器國家、無核區不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不變。但是,無條件不使用不適用於美國,除非中美談判達成相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諒解,或者美不再採取任何損害中國戰略力量有效性的消極措施。」

不首先使用聲明以安撫美蘇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次在新疆成功試爆原子彈後,隨即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此為其不首先使用的濫觴。

  中國知道新核武國家的可能風險。一方面,中國發展核武器的進展速度超乎美、蘇的預期。另一方面,核武器龐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凡此,極易使新核武國家的中國成為美、蘇的眼中釘。因此,在試爆後隨即做此聲明是在設法安撫美、蘇,創造有利的國際輿論。

  和不首先使用相關的核武政策,是「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不首先使用仍有其模糊性

  沙祖康認為,面對新的國際情勢,中國可以審視此不首先使用政策。特別是,是否把美國排除在不首先使用政策之外。然而,不首先使用仍有其模糊性。而且,此模糊性隨著中國科技能力大幅改善而擴大。

  第一,不首先使用是否只限於戰略性大規模殺傷性核彈,或也包括戰術性核彈?以1964年的背景看,應該是只限於戰略性大規模殺傷性核彈。

  第二,不首先使用是否有地域差別?例如,在中國和蘇聯於1970年代彼此在邊界高度對峙時,為了擊潰蘇聯機械化部隊可能入侵,中國可否在自己境內使用核武器大量殺傷入侵的蘇聯部隊?當然,1970年代中蘇對峙已是過去,但是,前述兩個相關疑問仍無解。

  第三,預警中發射和攻擊中發射是否是不首先使用?中國過去偵測科技能力不足,缺乏完整的情監偵(ISR)系統,因此,無法持續偵測監視可能的來襲飛彈。然而,1990年代後中國研製並發射各種偵測和監視衛星,使其逐漸具備持續全天候情監偵能力。

  當中國逐漸具備持續全天候情監偵能力後,中國可以偵測並監視主要國家核武器發射,以及追蹤和預測核武器飛行軌跡,這使中國具備預警中發射和攻擊中發射能力,中國是否會在敵方飛彈落在中國領土,特別是包括發射井和港口的中國核武陣地後才進行反擊?

  這也反映,中國其實沒有對不首先使用核武原則給予明確定義,以使中國保有充分彈性,能隨著內外環境變化而彈性應對。同樣道理,即使中國做了內部審視,中國沒必要把美國排除在不首先使用政策之外,一方面,可以顯示中國的道德高度,另一方面不再惡化刺激已走下坡的美中關係。更何況,中國手上的工具可以因應美國的核威脅。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