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楊昊(Alan H. Yang)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
Published 2021/04/29

世界主要國家對緬甸政變的制裁與後續發展

二月政變後,緬甸人民多次走上街頭,在全國展開各種爭取民主的示威運動與抗爭行動。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totaloutnow/3380374687/)
  

  

 
遠景論壇No. 27
    
  


  
      世界主要國家對緬甸政變的制裁與後續發展
        

    楊昊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1/4

 

  

 

 緬甸軍方在2021年2月迅速地啟動了一場政變,軍方拘禁了緬甸總統、國務資政翁山蘇姬,以及為數眾多的國會議員,同時也成立了國家領導委員會,由陸軍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主導,進而直接接管民選政府的政權。這場政變被視為是軍方對去年緬甸大選結果不滿的逆襲,同時也讓緬甸十年有成的脆弱民主陷入摧枯拉朽的窘境。

 二月政變後,緬甸人民多次走上街頭,在全國各主要城市包括曼德勒、仰光及鄰近的經濟特區等地,展開各種爭取民主的示威運動與抗爭行動,其中也不乏許多氣憤的抗議民眾,有的聚集在中國大使館前,有的則是攻擊中資企業與工廠;儘管如此,大權在握的軍方仍漠視人民的訴求,並採取冷血暴力鎮壓的方式回應。在近期,包括在3月國軍日於緬甸各主要城市中的大規模示威抗爭,便有50名以上的抗議者遭到軍方射殺。而從2月迄今的鎮壓行動也至少造成了500位平民身亡,同時也有超過2000人遭到逮捕。

 國際社會高度關切緬甸政變的情勢,以及軍方對於聚集抗議民眾的暴力鎮壓舉措。國際社會的關注大致包含了三種作為。第一種作為是比較直接且嚴厲的態度,對緬甸軍方或特定對象採以實施禁令及經濟制裁,尤其是美國對緬甸祭以出口管制與經濟制裁最為明顯,除了對緬甸政府的出口禁令(包括特定軍品等),同時也限制對特定國營企業的出口。另外,美國亦直接制裁緬甸的軍方將領,其中也包括二月政變的操盤者同時也是目前國家領導委員會的掌權者敏昂萊大將等,包括凍結他們在美國的資產,同時也限制其入境美國及與美國人民往來。值得注意地是,美國在緬甸政變後的第一時間內,因察覺有異,曾多次拖延並凍結緬甸中央銀行向美方提出欲提領10億美元資金的要求。除了美國之外,歐盟的制裁對象也聚焦在緬甸軍方將領,其中直指敏昂萊大將,除了凍結其資產,也限制其入境歐盟國家。

 第二種作為儘管沒有直接的經濟制裁,而是以停止援助或暫停合作等侷限手段為之。舉例而言,長期與緬甸政府保持合作關係並提供援助的日本,儘管沒有祭出制裁對策,但已經停止新的援助計畫(既有的援助計畫仍然持續)。另外,日緬合作的衛星開發計畫也因日方憂慮新建衛星可能轉為軍政府軍事監控之用,業已暫停推動。除了日本,韓國也暫停與緬甸的國防交流,限制武器出口到緬甸,同時也將再思考對緬甸的援助計畫。另外,澳洲也如出一轍地侷限對緬甸的軍事交流於非關鍵領域,如英語訓練等。澳洲長期關注對緬甸少數民族及羅興亞人的人道關懷與援助,也決定將退居第二線與非政府組織合作來推進。

 國際社會關注的第三種作為,如印度與大多數國家所採取的方式,即發布聲明關切緬甸局勢,要求緬甸軍方保障人權與重視人道議題等,同時呼籲緬甸當局盡速恢復民主。

 國際社會對於緬甸政變是否採取嚴厲制裁仍有辯論,但對於捍衛人權與人道價值的底線則未曾退卻,當各種對緬甸軍方的嚴正關切作用有限,世界主要國家也必須要尋找更有建設性意義的方式來影響緬甸當局及聲援爭取走上街頭的緬甸人民。由於緬甸軍方掌握了大多數重要企業,這也使得當前世界主要國家逐漸強化對緬經濟制裁,或以停止援助及合作的方式向緬甸軍方施壓。不過值得注意地是,緬甸國內社會輿論對於支持軍方、讓其肆無忌憚地啟動政變與殘殺抗爭人民的背後(外國)勢力相當敏感,自詡為緬甸胞波(親戚或好友)的中國,更被緬甸人民視為是二月政變與當前變局幕後的影武者,而此一地緣政治因素也可能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因應緬甸變局的下一個戰場。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