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spect Foundation

Published 2015/01/01

An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in East Asia (2014-2015)

摘要:本書在架構上係以臺灣為中心,邀集國內學者對於2014-2015年來,在臺海、南海、東海及黃海四個區域所出現的安全議題進行探討,針對重要情勢變化及其所牽動域內國家關係之動態發展加以研析,無論在資料蒐羅與分析探索上均可提供思考的方向。
一、臺海

(一)馬習會與兩岸互動制度化
年來隨著美「中」戰略互疑增加,以及我國即將來臨之大選,使得臺海不確定性升高,而美「中」均可能透過片面措施,以維持各自認定的臺海現狀。有鑑於此,兩岸政府間互動的制度化,是我國與大陸往來及區域穩定的重要憑藉,正如兩岸領導人之「馬習會」所示。我國總統大選即將揭曉,未來新政府面臨美「中」互動制度化但互信不足之情勢,應當以兩岸互動制度化作為因應。若運用得宜,「馬習會」將是我國未來在兩岸與臺美互動上的戰略資產。而「馬習會」達成設置兩岸熱線的共識,是互信機制一重要突破。未來若能進入軍事互信機制建構的談判,應在運作上建立有效的實地檢證措施,以避免引起弱方擔心一旦被騙所可能導致更大的威脅。 
(二)維持臺海穩定以共創三贏
再者,臺海兩岸領導人若在兩岸合作之外,也在東海或南海採取共同協調的立場,對於美國的東亞政策將會有較大的挑戰。而美「中」臺三方雖均盼望維持臺海穩定與現狀,但原則之下的定義與手段不同,使得三方同時三贏或共贏的機會仍需努力創造。

 

二、南海

(一)南海情勢變遷與發展
引發南海情勢變遷的權力因素包括了中國崛起、美國重返亞太,乃至北京的一帶一路新政策,建構了美「中」的南海共管「角色身分」。相較之下,由美國領導的日、印、澳等國形塑「集體身分」,形成一個包圍中國大陸於兩洋間的戰略圍堵網絡。東協國家則建立起「能力平衡」的新局面,有效牽制中國大陸。但中國大陸在現代化戰力尚未建構完成之際,不至於在南海地區採取軍事挑釁動作。
(二)和平倡議傳達維權及不破壞和平之決心
針對南海局勢,我國提出〈南海和平倡議〉、〈南海諸島位置圖〉、〈太平島立場聲明〉,具體傳達我國維持領土主權,同時不破壞南海和平之決心與保證。此外,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實際上也具有讓我國維持南海區域現狀的間接功能,即便南海問題沒有放在「馬習會」的議程上,也已經是一項有意義地促進該區域現狀不會遭到改變的政治行為。
(三)經略太平島並持續發展和平戰略
在此基礎上,我國應經略太平島,使其成為國際海洋合作的最佳典範,並秉持「等距平衡、中立和平」的態度,持續以明確的領土主權根據、藉由「選民連結」展現維權決心及透明化戰略意圖,作為建構我國可持續發展之南海和平戰略與合作的三個原則。

 

三、東海

(一)確立臺灣在東海之戰略地位
東海的爭議是目前東亞地區的震源,而臺灣的關鍵性戰略地位足以影響整個區域安全環境的變局。對未來東亞情勢的發展,臺灣可採行一些低敏感度的政策,推動區域朝和平安定的方向發展。
不過,在美國再平衡政策大戰略下,臺日安全合作逐步接軌已是大勢所趨。臺灣應積極思考未來與日本安全合作的適當策略、平臺,以及美國在其中的關鍵角色,確立臺灣在未來東亞大變局中的戰略定位。
(二)擱置主權爭議實現三贏局面
此外,臺、「中」、日三方應透過「主權問題,各自表述」,擱置釣魚臺主權爭議,進行「共同開發,資源共享」,朝向〈東海和平倡議推動綱領〉所主張三組雙邊和平對話的方向前進,實現三贏局面。

 

 

四、黃海

(一) 持續關注朝鮮半島情勢發展
朝鮮半島情勢發展不僅可能衝擊東北亞整體安全環境,也牽動美、「中」、日等大國的戰略互動。臺灣應持續關注「中、日、韓」及「美、日、韓」兩組三邊關係的發展動態,及其對東北亞政經局勢的影響。
(二)南韓外交操作對我國之啟發
此外,南韓朴槿惠上臺後頻頻透過創意性倡議來爭取發言權與轉圜空間,臺灣可觀察其如何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維持戰略平衡的外交操作,作為我國未來因應東海及南海爭端的策略參考。假使對此掌握得宜,臺灣將有機會藉由倡議者角色取得一定程度主動發言權,以避免在被邊緣化後陷入戰略被動窘境。

Editor’s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flect the policy o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spect Foundation.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