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福昌(Fu-chang Chang)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Published 2021/12/21

立陶宛效應有助臺歐關係發展

立陶宛是第一個允許臺灣用「台灣」兩個字設立「台灣代表處」的歐洲國家,開啟臺歐關係交流合作新頁。
(圖片來源: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

 

 

 

立陶宛效應有助臺歐關係發展

 

 

張福昌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立陶宛出現主張價值外交的年輕政府,唾棄限制民主自由的共產威權主義,因此,造就「支臺反中」的政治局面,讓中立關係陷入緊張。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要如何防止立陶宛效應擴大,避免影響其苦心經營的歐洲戰略佈局,是當前中歐關係發展的核心,值得我們觀察與了解。

四波制裁仍改變不了立陶宛友臺決心

  中國政府對立陶宛的不滿表現在四波制裁措施上,亦即嚴詞譴責、召回大使、中止「中歐班列」(China Express)直達貨運、將大使館降為代辦級。其實,中國是可以直接了當用斷交手段來壓迫立陶宛,但這是一步險棋,可能引起歐盟介入而影響中歐關係,甚至造成中歐投資協定(CAI)胎死腹中而無望振興中國經濟,因此中國暫將斷交手段擱置在旁。不過,除了這些「明的壓迫方式」外,中國可使用的暗招有三:(一)白俄羅斯途徑:利用中國與白俄羅斯友好關係要求盧卡申科製造立陶宛麻煩,例如運送難民到立陶宛製造難民問題。(二)俄羅斯途徑:中俄關係良好,因此,若俄羅斯增加卡里寧格勒的俄羅斯駐軍與活動,即可讓立陶宛感到威脅。(三)國際組織途徑:中國在許多國際組織中掌握秘書長、總幹事等關鍵性職位,所以中國可以借職務之便影響立陶宛在國際組織的活動與機會。

  此外,值得一提地,中國和立陶宛的外交戰尚未結束,中國對立陶宛的施壓也還沒有完。很明顯地,這一波是制裁立陶宛允許臺灣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而下一波的施壓點將會落在「立陶宛在臺灣設辦事處」時,而且如果立陶宛駐臺灣的單位名稱出現「臺灣」兩個字,那麼中國施壓的力道就會更加強烈。總而言之,中國絕對不會給臺灣任何伸張主權的機會,而一波波制裁的目的在於殺雞儆猴,防止骨牌效應。因此,兩種發展值得注意:第一,中國對立陶宛施壓的力道越來越強,希望立陶宛到此為止;第二,中國非以立陶宛為唯一目標,而是希望藉此嚇阻其他歐洲國家跟著做,而且誰跟著做,中國就制裁誰。

立陶宛效應隱約發酵備受矚目

  近期立陶宛的臺灣政策創造了兩個第一;首先,立陶宛帶頭給臺灣疫苗後,捷克和斯洛伐克也跟著捐贈疫苗給臺灣;其次,立陶宛是第一個允許臺灣用「台灣」兩個字設立「台灣代表處」的歐洲國家,歐洲議會立刻支持立陶宛作法,並呼籲歐盟將「歐洲經貿辦事處」改名為「歐盟駐台灣代表處」,雖然尚未定案,但已在歐盟內部掀起熱烈討論。在媒體報導下,這兩個第一產生了莫大的宣傳效果,使得「立陶宛效應」成為話題,然而是否真會產生骨牌效應,其觀察指標有二:第一,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有沒有跟著做:波羅的海三國是生命共同體,從過去受蘇聯統治到現在成為歐盟與北約會員國,這三個國家幾乎同進同出展現強烈的外交一致性,因此,立陶宛效應的可能起點落在愛、拉兩國。第二,歐盟會員國的挺立態度:在中國的壓力下,立陶宛自然會找歐盟與歐盟會員國當靠山,因此立陶宛在歐盟內不斷宣傳支臺必要性,並讓臺灣議題在歐盟內的討論度創造歷史新高,是故,立陶宛效應的第二個觀察點是在歐盟或歐盟會員國。

  我們觀察近期歐洲動態後,發現立陶宛效應似乎動了起來,其跡象有三:第一,波羅的海三國議員於今(2021)年11月底一起訪問臺灣。第二,法國與荷蘭國會通過友臺議案,前者於11月29日通過「將臺灣納入國際組織轄下工作與多邊平臺」決議,後者則在12月1日通過「荷蘭政府應聲明不接受中國片面改變臺海現狀」與「促使歐盟支持立陶宛」等兩項議案。第三,斯洛伐克經濟部次長與外交部司長於12月5日率團訪問臺灣,寫下歐洲政府搭政府專機訪問臺灣的紀錄。這樣的趨勢對臺灣與歐盟的關係發展將會產生正面影響。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