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丁樹範(Arthur S. Di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Published 2021/11/23

解讀「核常兼備、全域懾戰」

了解墨西哥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對於臺灣經濟外交策略的擬定,有相當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https://www.cer.eu/insights/g8-and-world-politics

 

 

解讀「核常兼備、全域懾戰」
 

 
 
丁樹範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倫敦金融時報》日前的一個報導引起全球注目。該報導稱,中國於八月試射了極音速飛行器(hypersonic glide vehicle),該飛行器速度極快,達音速的五倍以上,繞了南北極後,可以從低太空高度變軌攻擊。雖然最後的攻擊偏離了目標30多公里,但是這個新聞震驚了美國,因為中國軍隊發展的這個極音速飛行器可以有效穿透美國部署的導彈防衛體系。這個涉及美、中核武器發展議題。

中國軍事戰略就是建立武力和使用武力

  中國官方文件稱,其火箭軍(20116年軍改以前稱第二砲兵)核武戰略是「核常兼備、全域懾戰」。依照中國的定義,軍事戰略包括建力和用力,也就是建立武力和使用武力。因此,「核常兼備、全域懾戰」是其火箭軍建立武力和使用武力的指導原則。

  核常兼備不難理解。就是火箭軍同時部署能攻擊各種距離的核彈頭和傳統(中國稱常規)彈頭的彈道導彈和巡弋飛彈。因為威力和殺傷力不同,不同彈頭的導彈有不同用途和使用準則。

  全域懾戰的概念稍複雜。第一,此處的「域」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領域。英文的翻譯All Domain比較容易掌握其概念。是指涉及核彈頭和傳統彈頭作戰的全部領域。

  第二,中國的「懾」包含兩個概念:嚇阻(deterrence)和逼迫(compellence)。嚇阻是透過武力展示叫他國不要做什麼,而逼迫則是透過武力叫他國做什麼。這也就是說,火箭軍要因應涉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全領域嚇阻和逼迫作戰。

  第三,中國軍方概念認為,從傳統彈頭到核彈頭的戰爭是一個連續體(continuum)的概念,特別是針對有核武器國家間的衝突更是。因此,必須擁有連續體內所有彈頭的導彈。

  第四,隨著科技進步導致武器的進步和變化,彈頭和飛彈上的荷載物越來越多樣化。例如,傳統導彈上面可以改裝鑽地彈頭來攻擊機場跑道或港口,或電磁脈衝彈頭(EMP)來摧毀敵方含電子的所有武器裝備。核導彈則可改裝成極音速飛行器,穿透敵方的導彈防衛體系,而使之失效。

  第五,傳統彈頭導彈可以用來實際攻擊,但是,核彈頭導彈則以嚇阻為主。核戰爭會造成極大規模殺傷,有道德問題。而傳統彈頭殺傷力不若核彈頭,是可用的。

  第六,為什麼需要部署不同攻擊能力的導彈?中國以前的最低嚇阻(minimum deterrence)核戰略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敵方以特殊彈頭攻擊中國核陣地時,這是否構成對中國的核攻擊?如果是,中國就發射核武器報復?如果不是,中國有什麼工具可以報復?

全域懾戰可防止衝突瞬間升級

  全域懾戰顯示,中國要發展並部署從傳統彈頭到核彈頭的各種導彈,且核彈頭的威力含蓋低當量(low yield)戰術型到大規模爆炸力(high yield)的彈頭,其目的是一方面能以成比例報復敵方的攻擊,另一方面是透過成比例報復控制戰爭升級的速度。

  換言之,最低嚇阻的致命點是缺乏多種報復工具,以致於可能使傳統衝突瞬間升級,且可能升級到核戰爭而難以控制。如果有多種工具,則可以對敵方成比例報復,防止衝突短時間升級為戰爭,甚至升級為核戰。

  要發展出全域懾戰有兩個意義。其一,中國科技已有大幅進展,能研製出多種工具。第二,中國經濟規模夠大,而有餘力發展這種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