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Published 2020/06/30

「東協峰會展望及對區域整合與地緣政治之影響」座談會

本會5月舉辦「新冠肺炎疫情下臺灣與東協關係展望」座談會,會議要點如次。
(一)中國防疫外交作為與目的:

1、 中國對內嚴格管控資訊維穩,對外宣傳防疫成效創造良好形象:中國於疫情爆發初期進行嚴格資訊管控,試圖掩蓋疫情,以維護黨對政治及社會領導正當性,盼在兩會前維持內部穩定,然現逐漸轉變為向國際展現防疫成果以爭取支持,尤其針對非洲、東南亞及南亞鄰國,盼重新形塑中國形象,扮演可抗衡美國之救世主。

2、 中國以公私協力方式對外進行援助及宣傳:疫情爆發初期中國係醫療物資接收國,自3月開始,中國認其疫情可控,開始對外輸出醫療物資,結合民企及央企,以公私協力方式提供東南亞國家所需援助,並宣傳抗疫有成的中國模式。

3、 中國藉對外援助防疫物資壯大「帶路倡議」聲勢:由於東南亞為「帶路倡議(BRI)」重要示範區,因此許多參與BRI相關基建計畫之企業亦主動或被中國政府要求響應捐贈活動,例如印尼參與亞萬高鐵的中資企業及浙江BRI示範企業振石集團等。而較容易獲得中國協助的國家包括立場較親中、已參與帶路倡議及與中國具投資合作關係之國家。

4、  中國利用與東協外長會議及東協加三特別峰會強化與東協國家關係:中國與東協2月舉行特別外長會議,北京此舉係為避免東協國家因疫情對中國失去信心而影響合作;中國外長王毅在會議上向東協強調訊息透明化並加強溝通往來,並宣示帶路倡議將繼續推進。4月舉辦東協加三特別峰會,成立防疫基金,係因中國深知自身或其他單一國家無法承擔防疫所需資金,且納入日本及韓國,亦可淡化中國操弄防疫基金之形象。

(二)武漢肺炎疫情對臺灣與東協關係之影響:

1、 疫情致人員流動困難及人際疏遠將衝擊新南向政策:新南向政策依賴民間機構及商業網絡加以運作,執行層面係透過人與人互動擴張到機構對機構或官方對官方,惟疫情導致人員流動困難,相關計畫延宕,判將衝擊新南向政策進展。

2、 泰國立場親中及內部政治情勢致其防疫作為出現漏洞:泰國官方立場親中,且其負責公共衛生最高首長並非專業出身,加上中國遊客帶來之觀光收益考量,泰國未及時執行入出境管制,致泰國成為武漢民眾封城前出逃的首選,且泰國未及時管制口罩數量,更增添防疫困難。此外泰國2月初解散反對黨「未來前進黨」引發許多示威抗議及國會不信任彈劾案,總理帕拉育(Prayuth Chan-ocha)腹背受敵讓防疫更加綁手綁腳。

3、 泰國年輕世代開始對泰國親中路線產生質疑:泰國年輕世代對中國民眾在海外不文明旅遊行為之不滿積壓已久,且之前立場反中的「未來前進黨」雖在國會選舉中獲得600萬選票,仍遭到解散,加上近期中泰網民的網路大戰,年輕世代對中國的不滿逐漸擴散,並開始質疑執政黨長期的親中路線。

4、泰國撤回加入CPTPP之提議係政治考量:泰國總理帕拉育雖邀請經濟專家擔任副總理,展現提振泰國經濟姿態,先前亦提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想法,惟過去反政府之紅衫軍多為農民,預料渠等生計將大受CPTPP影響,因此軍政府甚為憂慮加入CPTPP將引發反彈,危及執政穩定,故最終選擇擱置加入CPTPP之提議。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