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Published 2024/11/19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與美中臺關係的影響

全球矚目的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終於落幕,川普獲得勝選。
(圖片來源:https://www.donaldjtrump.com/)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與美中臺關係的影響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全球矚目的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終於落幕,川普(Donald Trump)獲得勝選,共和黨也在參眾議院獲得優勢的席位。根據媒體報導,這場選舉至少耗資157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一次選舉,其影響的不只是美國內政,對世局的牽動也甚鉅。這場選舉仍是以候選人特質及內部經濟、物價通膨、非法移民等議題為攻防主軸,對外政策則是以俄烏戰爭、中東的衝突為主,反而不少專家原本預期會是選戰熱點的「中國議題」淪為配角。但也不能就此認為美中關係不是美國新任政府團隊的重點,兩強競爭是長期與結構性的爭霸,也必將是新任團隊對外政策的核心。

川普的交易型外交

 由於川普延續其第一任期,一再強調「讓美國再次偉大」,其對外政策也將會是以「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再加上川普的「交易性格」,也將動搖原本的國際建制,包括川普一再宣稱其上任將會立刻結束俄烏戰爭及中東衝突,此種「和平主義」雖在選舉過程中獲得選民支持,然而,也不少人擔心在其中所付出的代價,如與俄羅斯及以色列達成何種「協議」。如近期傳出川普顧問藍薩(Bryan Lanza)接受媒體訪問時即表示,川普政府將會「專注在取得和平,而非替烏克蘭贏回領土」,美國的首要任務是「達成和平、停止殺戮」。針對此思維,我方必須嚴肅面對。

對美中關係的影響

 兩大強權的戰略競爭趨勢並不會因誰執政而改變,但在方法與程度上會有所差別,川普的當選代表美國將會加大以單邊主義壓迫中國的力度。在貿易方面,對川普而言,「關稅」是簡單但有效的工具,在競選過程,川普提過多次要課徵中國貨品60%的關稅,因此美國將會更頻繁地透過關稅對付中國。此外,科技管制的範圍也會加大,從過去的「小院高牆」變成「大院高牆」,但以前述「交易」的邏輯,若中國出得起讓川普更心動的價格,或許將改變這種趨勢。

 在地緣政治方面,由於川普更重視美國自身的利益,也可能鬆動拜登政府時期結合盟國在此區域的AUKUS、「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的「天下圍中」戰略。在東亞區域,不論是軍事戰略上隱約成形的美日韓「東北亞小北約」,或是科技管制的美、日、臺、韓晶片四方聯盟(Chip 4)也將備受考驗。

對臺灣的影響

 川普在此次競選過程中,提及我國的部分包括「不要忘了,臺灣距離美國有9,000哩,距離中國僅100哩」、「臺灣的國防預算應該要佔GDP的10%」、「中國如果進入臺灣,要增加關稅150%-200%」、「臺灣(台積電)偷走了美國的晶片生意」。因此,我國將會面對科技與安全的雙重壓力。在拜登政府時期,美對中有兩項武器最有效,一是地緣政治的壓迫,二是科技(高階半導體)的管制,而這兩項對於前述川普在競選過程中所提及的臺灣而言,均得付出更高的代價,或許選舉語言與實際政策會有出入,但我們必須高度謹慎。

區域間強人博弈再現

 川普及其所領導的共和黨,同時在行政與立法部門都掌握了主導權,再加上不論普選票或選舉人票都「壓倒性獲勝」,這對一位民粹政治領袖來說是極為鼓舞的,因此,未來美國總統的權力所受的節制會較弱,也代表川普個人意志對政策的影響也將加大。另一個不可忽略的是,東亞區域同時存在性格鮮明的領導人,包括俄羅斯普丁(Vladimir Putin)、中國習近平及北韓的金正恩,再加上川普,雖然回到川普第一任期的狀況,但不同的是,川普的第二任期可能會更加強勢,備受俄烏戰爭牽制的普丁、習近平也將在此時期從第三邁向第四任期,金正恩的權力也比過往更加集中。再加上北韓派兵前往俄羅斯參加對烏克蘭的戰爭,也將過往東亞與歐洲分屬不同地緣政治的情勢進行連結。就此而言,東亞情勢的變動,議題將會更多、速度也會加快,區域間的國家將要繫緊安全帶。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