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盧信吉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Published 2022/10/24

遏制中共間諜網絡:美國「出口管制法規」的再修正

美國商務部於10月7日修正「外國直接產品原則」,阻止中國取得製造「先進晶片」生產的關鍵技術與設備,並遏止國家支持的駭客與網路攻擊行動。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遏制中共間諜網絡:美國「出口管制法規」的再修正


盧信吉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自1959年開始施行的「外國直接產品原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是美國政府用以限制技術外流的貿易法規之一,其用途在於防止利用美國技術與軟體生產的產品外流至特定國家。本項法規除以國家特許項目為准許之生產條件外,更清楚規範生產品項,以及產地不限美國本土或國外為範疇。本法規的目的在於強化傳統的產品出口管制,以降低目標國家獲得美國製造「關鍵物品」的機會。美國商務部於10月7日再修正該法規,目的之一在於阻止中國取得製造「先進晶片」生產的關鍵技術與設備,而究其背後動機—除美中貿易戰的競爭之外,遏止國家支持的駭客與網路攻擊行動更為其重點。

遏制國家支持的駭客與網攻

 檢視近期發生之洩密案例,其目標多為針對監視器與產品廠商所擁有的網路資料庫(例如飯店、公眾設施),反應大規模駭客攻擊事件的發生頻率正在提升。美國政府指認相關駭客行動背後,皆有中國國家層級駭客操作的身影,渠等指控亦包含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長年培養與吸收駭客,遂行網路攻擊以竊取機密。這些案例反應中共的間諜網路正在大規模擴張,侵犯它國主權與安全,同時也反應著中共並未遵守渠等在網路主權的政策、以及侵犯他國的國家安全。

 為了避免國家安全受到侵犯,美國政府於2020年5月便調整類似法規限制華為與旗下相關企業的商品使用其所管制的技術、軟體與設備。然而,隨著限制核心技術的種類與指定中國企業的數量增加,美國政府再次修改法規迫使大陸企業廠商必須自證清白,避免相關的先進技術在各種層面上間接支援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甚至成為國家支持之網路攻擊或駭客行動的工具。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的專家路易斯(Jim Lewis認)為,最新的貿易商品限制接近冷戰時期的高峰,可能將使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延緩5至10年。

從內部法規開啟全方位應對措施

 美國透過國內法規制度的修正以調整其全球政策的案例並不罕見。過去的「301條款」及反恐戰爭映射的單邊主義,都說明了美國「國內」政策對「世界」的影響,除能防範危機於未然之外,亦能透過當下政策的施行,扭轉對美國崇尚之制度與價值的不利之處,代表著其所擁有的全球影響力。在國家安全的大前提下,美國再次透過法規的調整顯示其政策方針,除了希望遏制中國支持駭客與網路攻擊事件的發生外,更依據軟硬體設備等「硬實力」的認知,進一步箝制類似行為發生頻率增加的可能性,因為減少或杜絕駭客取得更先進的操作工具或軟體,實為解決駭客攻擊的根本之道之一。

 在美國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本次政策的調整為釜底抽薪的絕妙之策。然而,美國必須思考的是,其他國家與科技產業的跨國企業是否具備同樣的認知?實際上,不少國家與科技公司在此議題上與美國的立場未必相符,雖也可能深受其害,但仍希望美中貿易戰盡快落幕,因而如何協調盟友與跨國企業的立場,實為美國無法迴避的難題之一。

 其次,政策的推出、實行與發生實際效果之間具有相當程度的時間差,而這樣的時間差是否反將賦予中共「機會之窗」?慮及業界未必認同美國政策,在政策落實之前,中共也許仍可從其他關鍵技術的擁有者獲得相關產品。另一方面,美國類似政策帶來的壓力反而是「倒逼改革」的助力,中共投資在相關研發項目的資源將快速增加,大陸民眾對理工學科的評價也正在快速提升,例如近年大陸各大學理工科系的錄取分數正不斷提升。

 最後,對台灣而言,必須思考的不僅是如何在配合美國政策的條件下,極大化我國國家安全與科技產業的利益、同時極小化相關風險與成本。而我國在製造端的「硬實力」反應著我國在類似政策或議題上應有相當影響力,但如何將這類硬實力轉化為軟實力,並提升我國國家安全利益與科技產業在全球分工鏈的地位及重要性,則為吾人可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