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

  • 張建一(Chien-yi Chang)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Published 2022/05/17

透過淨零轉型提昇臺灣企業競爭力

從2015年12月巴黎氣候協定、2021年10月IPCC最新氣候報告,到2021年11月的COP26,均說明淨零碳排已是全球的共識。
(圖片來源:https://ukcop26.org/cop26-keeps-1-5c-alive-and-finalises-paris-agreement/)

 


 

透過淨零轉型提昇臺灣企業競爭力

    

 

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院長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大國、大品牌企業的共識

 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COP26)大會於2021年11月13日畫下句點。197國的代表談判後達成六個協議重點:第一,與工業化時代前的氣溫相比,至本世紀末的全球氣溫增幅應低於攝氏1.5度;第二,至2050年實現零碳排;第三,逐步減少未經溫室氣體排放處理的煤電(phase-down of unabated coal power),以及無效率化石燃料補貼;第四,支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轉型;第五,在2022年底前進行檢討,審視是否能符合2030年的階段性碳排目標-全球碳排減少45%;第六,已開發國家在2025年前將共同資金增加一倍,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

 從2015年12月巴黎氣候協定、2021年10月IPCC最新氣候報告,到2021年11月的COP26,均說明淨零碳排已是全球的共識。同時,在此國際趨勢之下,2014年9月由氣候組織 (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共同發起匯聚全球最具影響力企業所提出的Re100倡議,到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先進大國提出的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甚至歐盟2021年7月提出將在2023年1月施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再次強調大國、大品牌企業均將依循淨零碳排趨勢逐步落實而對全世界帶來實質影響。

全球供應鏈的本質已經轉變

 WEF 在《淨零挑戰:供應鏈機遇》 (Net-Zero Challenge: The Supply Chain Opportunity)報告中指出,食品、建築、時尚、快速消費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FMCG)、電子產品、汽車、專業服務和貨運等八大供應鏈之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50%以上,顯示這些產業在全球供應鏈在減碳上必須負起最大的責任,也是各國對抗氣候變遷議題中的重點項目,而臺灣是電子產品的生產與出口大國不得不加以重視。

 全球供應鏈的本質已經轉變了!未來全球的供應鏈將從效率、穩定再加上綠色的供應鏈。隨著全球永續趨勢的崛起,企業已無法忽視其自身環境表現對於競爭力造成的影響,必須逐漸建立起碳排放計算的概念,否則將無法融入全球綠色供應鏈之中。

淨零轉型創造競爭力的策略

 轉型(transformation)是指企業長期經營方向、運營模式及其相應的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的整體性轉變,是企業重新塑競爭優勢、提升社會價值,達到新的企業形態的過程。轉型大師包熙迪(Larry Bossidy)與夏藍(Ram Charan)曾說:現在到了我們徹底改變企業思維的時候了,要麼轉型,要麼破產。因此,企業必須主動預見未來,實行戰略轉型,方是明智之舉;但從另一角度看,也是無奈之策。淨零碳排趨勢下,企業必須正面迎擊可能產生的「綠色成本」(green cost)。

 不過,既然是轉型,就不是短期的事情,而可視為企業發展品牌的一部分。因此,企業對內從上面的CEO到下面全體員工都必須有淨零轉型的共識,同時將此共識一致性地對外溝通,包括競爭者、顧客/消費者及合作夥伴等。當然,產業環境與趨勢必須要隨時掌握,善用外部資源,特別是臺灣的中小企業,對於淨零轉型是相對比較陌生的。此時應善用政府未來淨零轉型所投入的資源,跟著政府一起做,方能事半功倍。

 事實上,IEA指出,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不斷成長的情況下。實現淨零碳排必須要求所有政府堅定不移地持續地關注,同時與產業和民眾合作,確保向全球淨零碳排以協調的方式毫不拖延地進行。IEA同時規劃出到2050年實現全球淨零碳排的道路上有多個里程碑。如果任何產業落後,將可能無法在其他地方彌補差額。因此,臺灣企業在未來淨零轉型之路必須由政府、產業、企業與相關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方能順利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近三年來,「Taiwan」國際能見度與形象大幅提升,這是臺灣企業品牌化的契機。而臺灣企業在國際出口價格也逐漸上升,說明臺灣產品的價值已經慢慢在國際市場上忠實地反應出來。然而,經濟部曾文生次長曾說:低電價不是臺灣的競爭力基礎,因為台電做過研究,能源價格僅占產業成本最高4%。因此如何維持乾淨、高品質的綠電對臺灣企業才是更重要的。事實上,以製造業創造1元附加價值而言,臺灣必須投入0.07元的電費(2016年)、日本是0.05元(2015年),而韓國則是0.06元(2016年);而經濟部能源局統計指出臺灣工業用電的價格是全球第六低,遠低於日本與韓國;換言之,我們製造業的用電效率是不如日本與韓國的。這在淨零碳排趨勢下,對臺灣的國際品牌形象是相當扣分的。

 臺灣是全球最重要的供應鏈之一,特別是我們的資通訊產品與精密設備在國際出口具有高度比較利益。但在淨零轉型趨勢下,臺灣勢必要從效率、穩定的供應鏈,擺脫隱藏性的低能源價格補貼進行淨零轉型,進一步升級成可靠的綠色供應鏈,方能維持既有的競爭力;甚至也很有可能在轉型的過程中,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提昇臺灣企業的競爭力。

編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遠景基金會之政策及立場。
回頁首